群創「空氣思庫」巡迴講座第三場,我們來到高雄市,聚焦南部空污問題,我們深入高雄在地空污問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這個大型重工業都市的管理問題、專家學者從研究的角度探討以科學為基礎的政策策略,並邀請NGO從多年的經驗來探討民眾端接受到的健康問題。
--------------------------------
本次我們邀請到:
前環保署副署長丨詹順貴律師
高雄市環保局丨林燦銘簡任技正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丨陳裕政副研究員
地球公民基金會丨王敏玲副執行長
長榮大學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丨賴信志教授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丨趙家緯理事長
高雄市環保局配合中央推動空品維護區
壽山動物園、駁二藝術特區、澄清湖已經是空品維護區的劃設範圍,接下來會在高雄港推動。
雖然在總排放量上看不見變化,但是空氣品質維護區內的空氣品質質量會有感上升,這一方面是保護受體端民眾的健康,而國外在此作法上也行之有年,例如倫敦(詳情可以看空氣思庫論壇丨台北場連結)
趨吉避凶,避開高PM2.5環境
了解哪些地方是日常生活中的高污染場址是趨吉避凶的第一步,因為暴露在高汙染的環境下時間就越久,吸入的汙染物就越多,危害健康的風險也就隨之增高。
2022台灣的PM2.5標準值根據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陳裕政博士發表的研究,在2015-2017 年暖季(7 月和 8 月)測量了不同類型微環境中的PM 2.5濃度,如下圖。
我們可以從下圖得知,餐廳、寺廟、夜市這些環境和騎機車這項活動,在此統計中平均(Mean)濃度名列前矛。
你知道生活範圍中的污染來源嗎?
粉紅點不是微型測站,這是有害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降低後,整個高雄會因此管制到的高雄在地工廠,將近有400加工廠,將近700條製程。
在高雄這個工業城市裡,我們可以看到現今的土地使用是工廠與居住區混雜在一起的。我們可以從土地使用的歷史脈絡了解這件事,但需要馬上著手的問題是“該怎麼處理這種健康風險?
針對不同天氣型態應有不同管控策略
污染物有境外傳輸,也有本土傳輸,境外傳輸對我們的影響大約占總空氣污染量的百分之30。
高雄有一個很特別的天氣型態,只要有東北風,高雄地區幾乎都會有背風渦流,汙染物將無法有效擴善、減低濃度,會一直累積在高雄地區。這是高雄自然環境的特殊條件。舉例來說,當空氣污染濃度達到需要電廠需要降載時,我們應該要以天氣型態來制定降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