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品調查學堂 (2021年全台四至六月)

2021/08/18

2021年4-6月空品改善分析

第一章 前言

近年在國人環保意識逐年提升,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皆極為注重空氣品質變化等環境議題,持續投入相當資源及建立多項污染防制措施及積極作為,以主動有效降低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為了解目前污染物於全臺各地之現況及近年變化之趨勢,本計畫將以行政院環保署全臺空品測站監測資料為主要依據,探討2020年一月到九月全臺各地空氣品質變化趨勢,其中細懸浮微粒之結果係採用校正前之數據,同時佐以氣象局觀測資料了解近年氣象條件之變化以確實探討管制策略之效應。

本計畫探討之污染物包括下列物種:

001.png (118 KB)

 

第二章 各污染物濃度時空分布特性

2.1 近年全臺PM2.5濃度變化趨勢

2.1-1.png (2.90 MB)

圖中2019年(含)以前的資料是舊儀器原始的量測值,2020後之資料為新儀器的數值,新儀器的測值似乎比舊儀器來得低

圖2.1-1為2016年-2021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平均PM2.5非降雨小時濃度值及分布圖,其全臺平均值從2016年的22.3 μg/m3逐年遞減至2020年12.7 μg/m3,不過在2021年卻微幅增加為13.3 μg/m3。前期其濃度遞減的原因主要為排放至大氣環境之原生性PM2.5及其前驅物減少所致,例如燃油、燃煤鍋爐改燒天然氣、加嚴多項污染源之污染物排放標準、補助汰換老舊車輛、固定污染源加裝或更新污染防制設備等相關措施皆正面降低大氣環境中PM2.5及其前驅物之濃度降低。而2020年較2019年故減少之幅度明顯大於其餘年份,推估除了上述因素持續減少國內污染源之貢獻外,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境外影響及本土排放減少及電廠的污染減量排放也有關係。此外2019年9月環保署開始全面汰換更新各署轄空氣品質測站中PM2.5儀器,圖中2019年以前的資料是舊儀器原始的量測值,2020後之資料為新儀器的數值,新儀器的測值似乎比舊儀器來得低。依環保署公告初期儀器可能尚不穩定,至2020年12月後逐漸穩定,手動與自動測值誤差在4 μg/m3比率增至96%。而2021年PM2.5濃度較2020年稍微增加,由分布圖可看出應為中、南部地區部分區域之濃度增量所致。

在空間分布上,2016年全臺PM2.5濃度以中部地區較高、北部地區次之、南部及東部地區較低,中部地區PM2.5濃度大都在25 μg/m3以上,部分較高區域可達30 μg/m3,而北部地區則大都在25 μg/m3以下,東部地區則相對最為乾淨,PM2.5濃度皆在20 μg/m3以下。因為相對較多固定污染源及為數眾多之移動污染源,加上不同季節環境風場和地形之影響,因此中部地區較臺灣其他地區PM2.5濃度為高,而北部地區雖然有較少之固定污染源,但部分地區盆地地形加上移動污染源及臺灣境內其他區域污染源受西南風之影響,仍有一定程度之污染濃度,而東部地區因為相對較少污染源之影響,空氣品質相對為佳。進入2017年後整體PM2.5濃度分布趨勢及水準與2016年相近但整體來說濃度有稍微下降,僅花蓮地區濃度呈現稍微增加之情況。2018年整體PM2.5濃度較2017年增加,分布趨勢與水準接近2016年之情況,如中部地區PM2.5濃度大都在25 μg/m3以上,部分較高區域可達30 μg/m3。2019年整體PM2.5濃度則有較明顯下降之情況,臺灣西半部除高屏地區外,濃度皆較2018年呈現明顯減少之情況,花東地區也是呈現濃度降低之情形。2020年則有較為明顯之進步,全臺各地之濃度分布都較2019年為進步,整季各測站平均值大都在15 μg/m3以下。2021年整體則呈現稍微增加,其中以南投、雲林及嘉義近山處及南屏東區域較為明顯。

臺灣地形多樣,除了有平原、盆地外還有高聳的中央山脈,對於台灣西部來說中央山脈可於颱風來襲時保護不受強風豪雨的直接侵襲,但於空氣品質卻不總是有幫助的。當風向為東北風或東風時,風不易越過高山,常會繞高山而行,此時導致整個西半部風速偏弱,擴散條件不好,導致空氣品質不佳。而微弱的風場在繞過中央山脈後有時在中部地區可能產生背風渦旋,造成污染物更不易擴散或是原被帶至海面上的污染物,又再度帶往陸地,局部地區空氣污染物會持續累積而造成空氣品質惡化。今年於農曆年後於大陸北方之高壓系統強度逐漸降低,連帶影響東北季風較為減弱,而在微弱的東北風吹襲下污染物不易擴散持續累積,加上直到5月底才有較為明顯之雨勢以洗除空氣中之污染物,故空氣品質不佳之情況持續好一段時間。另依據高雄市環保局統計,今年北風風速比去年減弱23%左右,東風比例比去年增加54%,造成今年部分區域之空品比去年稍差。

表2.1-1(1).png (77 KB)

表2.1-1為2016年-2020年我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運輸部門能源消費、發電燃料及國道1號及3號百萬車公里統計資料,在工業部門能源消費中煤及煤產品、石油產品和生質能及廢棄物分別從2016年的7,173,560公秉、2,057,868公秉和456,926公秉下降至2020年的5,453,374公秉、1,345,347公秉和429,089公秉,減少約24%、35%及6%,而同時間天然氣的使用量則增加約32%為3,318,667公秉,相較於煤及煤產品、石油產品和生質能及廢棄物等能源燃料,天然氣是屬於比較乾淨的選擇,除較少氮氧化物之排放外,也排放相對少量之粒狀物和及硫氧化物。在發電燃料使用部分,2016年來發電用煤在2018年達較大量後逐年降低但仍較2016年稍高,發電燃油部分則是逐年降低,2020年約少於2016年的1/2,發電燃氣部分則為逐年增加,符合國家能源政策走向,而發電用生質能及廢棄物2020年則較2016年增量約1/2超過,雖然整體用量仍遠小於其他燃料,但因其污染量會較大而需要留意。在運輸部門能源消費部分,液化石油氣的部分,自2016年至今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不過此種油在運輸部門的使用相對少量。在車用汽油部分,自20116年至今呈現每年約減少8萬公秉、0.9%的程度,而柴油則為每年增加1.5萬公秉、0.3%的情況,在國道1號及3號之車流量來看,2016 ~ 2020年的車流量變化可知國道1號和3號皆呈現逐年些微增加之情況。

表2.1-2(1).png (101 KB)

表2.1-2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我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運輸部門能源消費、發電燃料及國道1號及3號百萬車公里統計資料,在工業部門能源消費中煤及煤產品、石油產品、天然氣和生質能及廢棄物分別從2020年的1,378,923公秉、316,659公秉、587,187公秉和101,756公秉上升至2021年的1,416,604公秉、357,540公秉、712,731公秉和106,740公秉,增加比例約2.7%、12.9%、21.4%及4.9%,表示2021年工業部門能源消費所知之污染物排放量會較2020年稍微增加。其中增量比例最多為天然氣,相較於煤及煤產品、石油產品和生質能及廢棄物等能源燃料,天然氣是屬於比較乾淨的選擇,除較少氮氧化物之排放外,也排放相對少量之粒狀物和及硫氧化物。另由發電燃料的使用比較來看,2021年煤及煤產品、石油產品、天然氣和生質能及廢棄物的發電燃燒用量皆較2020為多,分別為7,892,219公秉、339937公秉、442749公秉及307,560公秉,增加約3.4%、41.1%、5.8%及4.9%,雖然部分電廠持續更新污染防制相關設施已減少各項污染物排放,但相信大部分發電設施2021及2020污染物排放係數之差異不大,因此推論固定源排放之污染物今年應較去年增加。在2021年運輸部門能源消費部分,液化石油氣、車用汽油和柴油的使用與2020年比較皆呈現減量,分別從4,353公秉、2,577,310公秉和1,196,989公秉下降至2021年的3,374公秉、2,117,201公秉及1,181,003公秉,減量約22.5%、17.9%及1.3%。由國道1號及3號之百萬車公里數來看2021年皆較2020年下降,分別為國道1號4085.3百萬車公里及國道3號2876.6百萬車公里下降至國道1號3644.0百萬車公里及國道3號2437.3百萬車公里,減量10.8%及15.3%,其中小型車通行輛次分別減少13.8%和16.7%,不過大型車和聯結車卻為增加之情況,由以上比較可知運輸部門能源消費與國道車流量兩者變化趨勢一致,推論汽機車排放之污染物今年應較去年減少。根據上述資料顯示及討論分析,2021年3~6月份空氣品質較2020年稍差之原因除天氣條件較去年不利污染物擴散之影響外,也包含本土污染源排放量變化所致。

 

2.2氣象條件對空氣品質之影響

2.2-1.png (895 KB)

圖2.2-1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地面風速、降雨量、太陽輻射及雲量差值分布圖,由風速差值圖可知與2020年同期比較,2021年在北部大部分區域皆較2020年風速較高,較高之風速有利污染物在平面及垂直方向擴散進而降低濃度,其他區域的風速則差異不大;在中部地區以臺中、彰化及南投交界處和雲林北部風速較2020年增加有利於污染物濃度降低,但是雲林沿海處則風速明顯較為減少;在南部地區於高雄、屏東及其交界處明顯較2020年為減少而不利污染物擴散,而臺南市北部及近山區則明顯較為增加,其餘地區則差異不大。由降雨量差值圖可知與2020年同期比較,全臺各地區降雨量以中、南部地區為增加之情況,北部及東部及中部山區皆較去年雨量減少,降雨過程能帶走大氣環境中之污染物而降低濃度,因此與2020年比較2021年中南部地區較多之降雨量有利於污染物濃度降低。在太陽輻射差值圖部分,與2020年比較2021年全臺各地之太陽輻射皆較為增加,類似之情況可由雲量差值圖得到驗證,與2020年比較2021年全臺的雲量皆較少,進而增加太陽輻射(陽光)的強度。較強之太陽輻射雖可讓近地表之混合層發展較高而有利於污染物擴散,但較強之太陽輻射亦會促使光化反應增強,導致具光化反應之物種,如衍生性細懸浮微粒及臭氧,容易生成較高濃度之污染事件。綜合上述討論,與2020年之氣象條件比較,2021年全臺大部分地區之地面風速較大污染物之擴散較強、中、南部降雨量較多對污染物之洗除作用較高、太陽輻射量較高(陽光強)及雲量較低可使混合層發展較高而有利於污染物擴散,因此2021年04月-06月氣象條件對於大氣環境污染物之影響整體而言是應為有利擴散之情境。

 

2.3 PM2.5及相關污染物濃度之時空分

005-圖2.3-1.png (575 KB)

為探討PM2.5及相關污染物濃度之時空分布特性,茲將本計畫探討之一般空氣污染物分成工廠代表污染物及車輛代表污染物(如圖2.3-1),其中為工廠主要排放物種之工廠代表污染物為NOx和SO2,而為移動污染源主要排放物種之車輛代表污染物為NOx、CO和NMHC。另為了排除因降雨所致污染物濃度降低之情況以專注在人為管制策略和防制措施之減量效應,下面所使用之監測分析資料皆排除降雨時段之資料。

 

一、PM2.5

2.3-2.png (1.42 MB)

圖2.3-2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PM2.5非降雨小時濃度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PM2.5濃度以中、南部較高而北、東部較低,較高及較低之濃度差異約為25 μg/m3。相較之下2020年雖然分布趨勢相近2021年,但西半部各地整體之濃度皆較低。由差值圖來看除了少部分地區差異不大外,全臺大部分區域其濃度值變化2021年為較2020年稍微增多,幅度約為1 μg/m3 - 9 μg/m3,其中在中部地區增幅較為明顯,增加幅度皆達為3 μg/m3以上,增量最大地區在嘉義縣市及南投近山部分區域。

 

二、NOX

2.3-3.png (1.55 MB)

圖2.3-3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NOX非降雨小時濃度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NOx濃度主要集中在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六都及南投、嘉義地區,因這些區域人口較為密集且為工商業發達之處或是較多旅遊景點,不論是移動污染源或固定污染源皆較其他區域為多,因此其濃度當然相對較高,而臺灣西半部又較東部為高,因東部地廣人稀且較少污染源排放所致。於2020年NOx濃度之分布趨勢與2021年極為相近,因此推估主要貢獻來源之強度及時序變化應該極為相似。由差值圖來看全臺大部分區域其濃度值變化2021年為較2020年稍微減少,而北部部分區域減少幅度更為明顯可達5 ppb以上,全臺平均為稍微減少1.5 ppb。

 

三、SO2

2.3-4.png (1.55 MB)

圖2.3-4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SO2濃度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SO2濃度分布區域有明顯熱點,分別位於北部地區新北鶯歌、樹林區及桃園龜山、桃園大園鄰近區域、中部地區彰化北部區域及南部地區高雄沿海一帶,依其分布位置推論應為鄰近工業區及大型污染源排放所致。於2020年SO2濃度之分布趨勢與2021年極為相近,因此推估主要貢獻來源之強度及時序變化兩者應該極為相似。由差值圖來看北部區域新竹、桃園沿海部分地區有稍微減少但變化幅度不大,其他地區則為增加的情況。中部區域在彰化、雲林沿海一帶及南投山區有減少之情況外,其餘區域則為些微增加。南部地區以屏東有稍微減少之情況,其餘地區則都為增加之趨勢。整體來說全臺SO2濃度2021年較2020年同時段稍微增加0.16 ppb,因變動幅度甚小,故基本上變化並不明顯。

 

四、CO

2.3-5.png (1.55 MB)

2.3-5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CO濃度分布圖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CO濃度分布區域呈現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之處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及高雄市等六都區域。2020年CO濃度分布趨勢與2020年相近。由差值圖來看2021年在北部基隆、中部苗栗、臺中及南投近山區域及南部高雄近工業區和屏東潮州附近為增加之情況,其餘地區大都為減少之趨勢,但因變動幅度甚小,故基本上變化不明顯。

 

五、NMHC

2.3-6.png (1.39 MB)

圖2.3-6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NMHC濃度分布圖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NMHC濃度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之處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及高雄市等都會區域,但各地區濃度分布差異不大。2020年NMHC濃度分布趨勢與2021年相近。由差值圖來看2021年在北部地區減量較為明顯,南部地區臺南及高雄近工業區有稍微增加外,各地區NMHC濃度多呈現稍微增量之趨勢。

 

 

2.4 其他污染物濃度之時空分布

一、PM2.5-10

2.4-1.png (1.48 MB)

圖2.4-1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PM2.5-10非降雨小時濃度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PM2.5-10濃度以中部地區較高,其中南投埔里及嘉義近山區域可達20 μg/m3以上。而北、東部地區相對較低,大都位於15 μg/m3以下。相較之下2020年分布趨勢相近2021年,推估主要貢獻來源之強度及時序變化應該極為相似。由差值圖來看北部地區大部分區域其濃度值變化2021年與2020年差異不大,而在中部地區的南投埔里及嘉義近山區域則有較明顯之增量,幅度可達6 μg/m3,其餘區域之變化則不明顯,全臺平均呈現些微增量之情況,約為1.5 μg/m3

 

二、O3

2.4-2.png (1.50 MB)

圖2.4-2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O3非降雨小時濃度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O3濃度於中、南部地區以靠山部分較高、沿海地區較低,此分布應與O3為光化產物之特性,需隨時間在風場、其前驅物及太陽輻射作用下而生成所致。北部區域則相對分布較為均勻且濃度較低,應與當地風場及污染源排放特性有關。相較之下2020年濃度分布趨勢相近且濃度值差異不大。由差值圖來看全臺濃度值變化2021年較2020年為增加趨勢,增量幅度平均約0.5 ppb,北部地區集中於新北林口及桃園龜山附近有較明顯之增量,中、南部地區除南投竹山附近,其餘大都為增量之情況。

 

三、總臭氧 (O3+NO2)

2.4-3.png (1.52 MB)2.4-4.png (1.56 MB)

因為O3會與一氧化氮(NO)反應生成二氧化氮(NO2),而NO2又會與揮發性有機物(VOCs)因光化作用下產生O3,因此為避免誤解O3濃度之變化為不同物種之轉換或為管制策略之成效,茲將O3濃度及NO2濃度相加以進行探討。圖2.4-3為2021年及2020年04月至06月臺灣地區總臭氧非降雨小時濃度及差值分布圖,由圖中可得知2021年總臭氧濃度於北部地區有較高之監測值,中、南部地區相對較低,東部地區因污染源較少故濃度為最低之區域。2020年總臭氧濃度在分布趨勢與2021年相近且濃度水準相近。由差值圖來看北部地區除前述熱點外皆為減少之趨勢,中、南部部分地區也呈現降低之情形,但於臺中、彰化及南投交界處及南投山區則為增加之情況,於花東區域也呈現些微增量之現象。圖2.4-4為總臭氧非降雨小時每日小時最大值濃度及差值分布圖,亦呈現相同趨勢。

 

 

第三章 各縣市各污染物濃度時空分布特性

3.1 各縣市污染物濃度及差值排序變化

本節以縣市為單位,呈現各縣市轄下測站各污染物濃度之平均結果並依序排位,同時比較近年改善幅度以為仿效參考,然應注意部分縣市境內僅單一測站,其監測值可能因所在位置之事物改變或不可避免之突發事件而有所差異。

一、PM2.5

3.1-1.png (168 KB)

表3.1-1

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PM2.5非降雨小時濃度、序位及差值,由表中可得知2021年全臺各縣市以花蓮縣濃度最低(7.5 μg/m3)序位第1,其次2-4分別為臺東縣、宜蘭縣和新竹市,除新竹市外其特點皆為境內較少污染源排放且無明顯上風處污染物傳輸貢獻,因此大氣環境中PM2.5濃度較低。接續濃度較低者主要分布在北部之縣市,如基隆市、新竹縣、臺北市及新北市等,但苗栗縣、澎湖縣、屏東縣濃度也介於上述縣市之間,其次是中部地區的臺中市、彰化縣,南部地區的臺南市、嘉義縣等,最後三名為金門縣、嘉義市及連江縣。因04月到06月為臺灣春季時分,東北季風的強度會隨時間慢慢減弱且出現的頻率降低,當風向為東北風或東風時,風不易越過高山,常會繞高山而行,整個西半部風速偏弱,擴散條件不佳,導致空氣品質不佳。而微弱的風場在繞過中央山脈後在約中部地區可能產生背風渦旋,造成污染物更不易擴散或是原被帶至海面上的污染物,又再度帶往陸地,使得局部地區空氣污染物持續累積而造成空氣品質不佳,而離島地區之縣市易受到跨靚傳輸污染物之影響,導致本季全台各縣市污染物濃度無明顯區域性之現象。

由2021年與2020年差值結果來看,全臺各測站PM2.5濃度測值以增量居多,以污染減量來看增量幅度最大者為嘉義市,增量達6.6 μg/m3 (佔2020年監測值52.8%),其次為澎湖縣增量達4.2 μg/m3 (51.9%),再者為臺東縣增量達3.0 μg/m3 (57.7%),而減量幅度最大者為新竹市-1.9 μg/m3 (15.7%),其次為基隆市-1.2 μg/m3 (9.7%),第三為新竹縣-0.8 μg/m3 (6.5%)。由表中可知增量較多之區域為中、南部區域,較北部及花東區明明顯來的大,推估應為中南部為國內各項生產製作相關產業主要之區域外,年初至今由中央山脈東側吹來之微弱氣流,容易在臺灣西邊中、南部區域造成較高污染物濃度之現象。

 

二、NOX

3.1-2.png (167 KB)

表3.1-2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NOX非降雨小時濃度、序位及差值,由表中可得知2021年全臺各縣市以澎湖縣濃度最低(4.5 ppb),其次依序為臺東縣、花蓮縣、宜蘭縣和屏東縣,而較差縣市最後五位分別是新北市、桃園市、臺北市、高雄市及新竹市,其原因應與人口集中、移動污染源排量較大有關。由差值來看,全臺各縣市大都較2020年濃度減少,減量幅度較明顯者為北部之縣市,包含新北市、臺北市及桃園市等,而嘉義市、屏東縣及澎湖縣微惟三增加之縣市。

 

三、SO2

3.1-3.png (161 KB)

表3.1-3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SO2非降雨小時濃度、序位及差值,由表中可得知2021年全臺各縣市以臺東縣濃度最低(1.2 ppb),其次分別為花蓮縣、澎湖縣、新竹縣及屏東縣,中南部及離島之縣市濃度普遍較北部為高,以連江縣、彰化縣及金門縣三者濃度相對較高,應為境內之污染源及境外傳輸所影響,留意最高連江縣之濃度雖然為最低臺東縣約3倍但差距僅為1.9 ppb。由差值來看,全臺平均較2020年大都惟增量之情況,平均增量約0.2 ppb,其中以連江縣增量1.0 ppb最多,嘉義市增量0.5 ppb次之,其餘縣市增減量幅度大都介於-0.3 ppb – 0.5 ppb之間並不明顯。

 

四、CO

3.1-4.png (169 KB)

表3.1-4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CO非降雨小時濃度、序位及差值,因由表中可得知2021年全臺各縣市以澎湖縣濃度最低,其次分別為新竹縣、連江縣、雲林縣、彰化縣及嘉義縣,因CO主要來源為移動污染源,因此濃度較高之縣市大都為六都之一或是其下風處縣市。由差值來看,全臺平均較2020年減量約0.04 ppm,各縣市大都較2020年濃度減少僅離島及東部部分縣市為增加之情況。

 

五、NMHC

3.1-5.png (151 KB)

表3.1-5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NMHC非降雨小時濃度、序位及差值,目前僅於臺灣西半部縣市之測站進行監測。因NMHC主要來源為移動污染源,故濃度較高之縣市皆為六都之一。由差值來看,全臺平均較2020年增量約0.02ppm,各縣市較2020年濃度大都呈現減量情況,僅南投縣為增量之情況。

 

六、O3

3.1-6.png (169 KB)

圖3.1-6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O3非降雨小時濃度、序位及差值,由表中可得知2021年全臺各縣市以苗栗縣濃度最低(24.6 ppb),其次分別為臺中市、彰化縣及嘉義縣,而除離島地區因受跨境傳輸之影響外,全臺以屏東縣、臺東縣及花蓮縣濃度較高。由差值來看,全臺各縣市濃度大都呈現增加之情況,以連江縣幅度最大可達9 ppb左右,而以宜蘭縣減量2 ppb為最大幅度之縣市。

 

七、PM2.5-10

3.1-7.png (167 KB)

圖3.1-7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PM2.5-10非降雨小時濃度、序位及差值,由表中可得知2021年全臺各縣市以臺北市濃度最低(11.7 μg/m3 ),其次分別為新竹縣、澎湖縣、臺東縣、新北市和桃園市,而較高之縣市為嘉義市、嘉義縣、金門縣,臺南市及雲林縣,其原因應以境內之固定及移動污染源排放為主。由差值來看,全臺平均較2020年增量約1.3 μg/m3,全臺各縣市除澎湖縣外皆較2020年濃度增加,其中以嘉義市、屏東縣、臺中市及臺南市相對增量較多。

 

3.2 PM2.5 > 35 μg/m3之超限日數百分比統計

3.2.png (166 KB)

為2021年與2020年04月至06月全臺各縣市環保署測站非降雨小時PM2.5 > 35 μg/m3日數統計,由表中可得知2020年全臺各縣市以連江縣7.1%有效天數超過標準為最多,其次嘉義市5.8%及金門縣3.8%,再者為澎湖縣2.4%及高雄市1.9%,而基隆市、臺被視、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彰化縣、台南市、屏東縣、宜蘭縣及花東則皆無超限紀錄。由差值圖來看,全臺各縣市與2020年超標日數比較,以嘉義市增加5.8%最多、澎湖縣約增加2.4%次之、南投縣增加1.5%為第三。而減量縣市中以彰化縣減少2.3%最多、雲林縣減少1.4%次之、金門縣減少0.9%為第三。與各縣市2021年PM2.5平均濃度大都較2020年呈現增加之情況相同,2021年日均值超限日數之比例大都較2020年為增加之情況。

 

第四章 結論

本計畫依據環保署全臺空品測站監測資料,探討全臺各區域空氣污染物在非降雨情況下之時空變化趨勢,污染物包含PM2.5、NOX、SO2、CO、NMHC、O3及PM2.5-10。

臺灣地區平均PM2.5非降雨小時濃度值及分布圖,其全臺平均值從2016年的22.3 μg/m3逐年遞減至2020年12.7 μg/m3,但是在2021年卻稍微增加為13.3 μg/m3,其他如PM2.5-10、NOx、SO2、NMHC等呈現微幅增減之狀態,整體空品不良(PM2.5日均值 > 35μg/m3)之日數百分比也與去年接近,可說空氣品質是差異不大之情況。

2021年各污染物濃度與2020年比較微幅增減之情況,可歸因於農曆年後於大陸北方之高壓系統強度逐漸降低,連帶影響東北季風較為減弱,而在微弱的東北風吹襲下污染物不易擴散持續累積,加上直到5月底才有較為明顯之雨勢以洗除空氣中之污染物,故空氣品質不佳之情況持續好一段時間。另依據高雄市環保局統計,今年北風風速比去年減弱23%左右,東風比例比去年增加54%,造成今年部分區域之空品確實比去年稍差。同一時期本土污染源排放量之探討,由國內工業能源消費來看,2021年的煤及煤產品、石油產品、天然氣和生質能及廢棄物使用量皆較2020年為多,各發電燃料之消費量也都較2020年為增加之情況,但運輸使用之車用汽油及柴油是呈現減量之情形,不過其中聯結車於國道1及3號通行輛次共增加約13.4%,故可知除天氣條件較去年不利污染物擴散之影響外,也包含本土污染源排放量變化所致。